一带一路为中俄关系注入新内涵
9月28日,以“‘一带一路’新机遇,中俄关系新发展”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倡议发表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引领国际合作新范式
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实现联动和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契合应对世界经济风险和挑战的现实需要,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常旭红介绍,目前,中国已经同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了5万亿美元,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成就是引领新的合作范式,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提出的一些重要原则和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印证和强化;各个国家、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尊重和承认差异,既包括政治差异,也包括文化差异;多主体、多层次推进,方式灵活多样;强调“五通”,经济、人文、政治等合作同步展开;开放、包容、不排他,同其他机制进行广泛合作;强调长期性、可持续性,国与国之间战略规划相互对接。
中俄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
2018年与2019年是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常旭红介绍,今年以来,中俄高层交往更加紧密,两国合作延续了积极发展的态势。今年前8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全年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中俄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发展迅速,一批高科技领域的战略性大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谈到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性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表示,两国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两国合作的很多领域有待于学者深入研究和挖掘,今后中俄学术交流将更加密切。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李凤林认为,俄罗斯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跳出了西方传统外交思路,对国际秩序重建、国际和地区合作的路径提出了新的设想。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表明,在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俄两国具备高度的共识。
在常旭红看来,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方。中俄双方政治上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战略上密切协作、同舟共济,经济上互利共赢,携手打造出高度政治互信和深度利益融合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双方不断加强政策沟通和全方位务实合作,协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李凤林提出,中俄两国需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制定扎实长远规划,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此,应改进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鼓励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
不断拓展人文交流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表示,作为中国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和重要参与者,也是关键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俄双方经贸合作项目数量连续攀升,教育交流不断深入,人文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两国人文领域合作交流机制日臻完善,大批项目落地生根。
俄罗斯联邦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俄罗斯联邦教科部驻华代表伊戈尔·波兹尼亚科夫介绍,教育交流是人文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中俄战略合作的重要部分。当前,约有1.8万名俄罗斯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3万名中国学生在俄罗斯高校读书。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推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途径,对维护国家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在杨晓春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加强研究,将人文交流理念贯穿到对外交往的各个方面。第二,努力建立和完善高校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体制机制。第三,全面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提升人文交流的传播力。第四,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教育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
记者 张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