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文化暗合视角下的中俄新媒体合作展望

发布时间:2018-09-04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凭借其强大的媒介霸权,频频向中俄两国施加舆论压力,公开传播关于中俄两国的不实言论。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仍处于弱势地位,亟需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作为相邻的两个世界大国,从历史上看,中俄两国有相似的政治文化,有相似的发展历程,其中诸多文化暗合之处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加快了媒体融合的速度,短视频、无人机、VR/AR、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愈发成熟,大幅度突破人的媒介延伸。由此,中俄有必要依托其高度文化暗合的优势,通过新媒体合作在国际社会树立正确形象,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贡献力量。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文化暗合的视角下探讨中俄新媒体的合作展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暗合;中俄文化;新媒体;合作展望

如今,以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让麦克•卢汉笔下的“全球村”成为当下虚拟现实,世界各国公民在全球社交网络相互分享、讨论国际事务,形成新的全球公共场域。[1] 在全球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当下,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成功输出本国文化。国家富裕是建立强势文化的基础,而强势文化往往是文明、先进、智慧的代名词。[2]

如今中俄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阵营故意歪曲事实,损害中俄两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中俄两国在国际传播及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文化暗合之处密集。因此,在全球新媒体技术内生动力呈现加速变化态势的背景下,中俄应基于文化暗合之优势,推动和深化在新媒体领域的合作,抵抗来自西方阵营的舆论压力,在维护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国际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文化暗合概述

文化暗合最初强调将符合社会文化背景的文化元素嵌入经济行为,体现了经济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互动,偏重于文化元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和限制。[3]随着文化暗合相关研究的细分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其概念应用于法学、艺术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中。由于它是基于文化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本文借鉴文化嵌入的作用机制来探讨文化暗合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三重内涵。[4]

一是宏观层面。文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提供终极目标或行为导向的价值观塑造行为,是把共同价值观作为一种宏观的文化背景,强调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对传播行为的限制和影响。

二是中观层面。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区域内的习俗、惯例等较小范围的文化背景,是把文化作为一种区域背景和限制整合进对传播行为的分析中,强调区域文化对传播行为的整合、限制、约束作用。

三是微观层面。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主观的、内在的微观的文化行为,强调把文化作为一种实际和行动策略整合进传播行为中,并使之成为传播过程中动态的、内在的过程。

二、中俄文化暗合之处

过去十年间,中俄两国相继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等主题年活动。一方面得益于中俄间近年来的政府主导与顶层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与中俄长久以来的诸多文化暗合之处衍生的亲切认同感也密不可分,分析如下:[5]

其一,中俄都是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大国。中俄面临着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同任务。在发展道路上,中俄都坚持自主选择,都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

其二,在政治上,两国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输出。近年来,中俄双方在“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求同存异、友好协商”的气氛中,两国领导人经常保持联系,互相通报情况、交换意见,并缔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用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及其不结盟属性,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

其三,在经济上,两国都处于快速崛起的关键期,都需要在国家发展上寻求合作伙伴。中俄两国都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在经济发展中,中俄两国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有着相应国际责任,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对俄罗斯来讲,想要取得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必须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有所突破。对中国来讲,要想在既有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就需要解决新经济现代化的能源保障问题。中俄双方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决定了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必然性。通过合作,双方既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也能为两国国内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外部条件。

其四,中俄虽然有各自的体制与制度,但是媒介体制在如下两个层面却存在高度相似性。一是媒介所有权国有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媒介体制经过不断完善,媒介国有制却从未发生改变。2000 年开始,普京政府对媒介市场进行了大力整顿,媒介所有权重新由私有制回归为国有制,目的在于弘扬俄罗斯思想,强调媒体要为国家服务。二是传媒市场适度向外资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传媒市场正在适度逐步向私营和外资开放,拓宽了传媒投资和融资渠道。但是,中国政府对于外资进入本国传媒业有严格把关和控制,外资控股比例不得高于 49%。俄罗斯在普京执政后,对传媒业进行了大力整治,将媒介控股权收归国有,规定外资在俄罗斯建立传媒机构时,股份不得超过 49%。双方允许外资进入本国传媒业,为媒介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五,中俄两国媒介集团特点比较相近。中国媒介体量一般都比较庞大,行政化管理导致媒介失去活力,在新媒体挑战下盈利下降,融资渠道窄。俄罗斯媒介特点则表现为,受控于金融寡头,为政治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基本稳定发展;受新媒体挑战,受众正在流失。

三、中俄新媒体合作展望

对于中俄新媒体合作来讲,两国目前存在多处文化暗合,如政治、经济等国情、发展模式和媒介体制及特点等方面的相近之处,为两国相互借鉴新媒体发展模式,相互学习新媒体发展经验以及开展诸多合作项目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中俄文化暗合的独特优势,其新媒体合作应杜绝流简单化、片面化,而是需要向深层次跨越。

2016-2017年,中国日报网连续两年主办“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作为“中俄媒体交流年”的重点项目,此系列活动为中俄两国历史规格最高的互联网行业交流盛会。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周树春曾表示[6],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务实合作,推进交流互鉴,加快创新步伐,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加快“弯道超车”,讲好中国和俄罗斯故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舆论话语权,是中俄媒体共同肩负的使命。由此,笔者认为中俄两国可依托其诸多文化暗合的独特优势,尝试建立如下新媒体合作方向,以实现“弯道超车”,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其一,为了促进两国新媒体实现精准合作和优势合作,可尝试建立主流媒体新闻产品资源共享机制。如双方合作媒体可通过授予对方内容发布权限,建立双方免费供稿专线机制,及时向对方推送重点稿件。同时,也可在双方PC端、APP端首页或专页设置合作专区,内容由合作方负责建设,第一时间在双方首页显著位置展示对方最新报道,以达到加强传播时效性,实现两国信息及时互通的效果。

其二,采用多种形式共建文化品牌,提升国际传播地位。如双方合作媒体可通过交换使用对方在PC端、APP端的推广位,加强双方品牌形象等内容在对方受众群中的推广。同时,双方合作媒体也可共同举办品牌活动,如以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实现双方媒体品牌形象广泛传播。

其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后续合作储备并更新业务人才库。两国新媒体开展的合作是一个长期性、创新性的过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新媒体合作的进度与质量。两国可通过互送从业人员到高校深造或新媒体前沿技术人才培养等项目,为两国新媒体合作培养业务人才后备军。

其四,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加强中俄民间网络传播。以 Vkontakte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俄罗斯网民、甚至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在中国以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也同样如此。如果对社交平台的作用能够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中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在民间的传播发布,将有利于促进中俄网民的良性互动,实现传播效率与效果极大提高。

四、结语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若要真正实现这一共同的愿景,不仅需要两国领导人的决心和政治智慧,更需要两国民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经贸层面的务实合作,更需要人文领域的紧密沟通。中俄两国当前在政治、经济、媒介等多方面的文化暗合,正是其在新媒体方面得以密切合作的契机,并有利于两国进一步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尤其在重大国际事件、重大对外关系中表达国家立场时,中俄两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沟通、交换立场,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不实叫嚣,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两国的正确形象。(本文作者:李军 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 吴靖.新媒体正在改变全球秩序[J].社会科学报,2016(9).

[2] 白晓光.中俄文化产业合作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4(12).

[3] 陈 东,杨泽林,昝胜锋.文化暗合的原理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4]杨玲丽.新经济社会学是否应该抛弃文化———“文化嵌入”的层次性[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5] 张举玺,王怀东.论中俄媒介集团合作基础、方法与实施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5).

[6]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总编辑周树春:讲好中国和俄罗斯故事[EB/OL]. (2017-09-26).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7-09/26/content_32489836.htm.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