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李渤: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政教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10

内容提要

在独立过程中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大力支持之后,出于整合社会精神空间、塑造新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俄罗斯世俗政权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并给予其国内宗教组织活动的优先权。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更是明显地偏向俄罗斯东正教会,并从多方面给予教会以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充实、巩固了俄罗斯东正教会所获得的特殊地位与社会影响。俄罗斯东正教会也依靠自己所拥有的宗教信仰与信众力量,配合、支持世俗政权,特别是普京政府的内外政策、立场、主张并借助国家力量推动教会动议的实现。

宗教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它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它几乎贯穿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确立,对其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它的组织者——俄罗斯东正教会,经过尼康宗教改革与彼得一世两次宗教改革,就已被纳入国家的控制之下并与国家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国家忠诚的仆从,即为俄罗斯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

因在独立过程中得到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在独立后,出于整合俄罗斯社会精神空间、塑造新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叶利钦政府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建立起较密切的关系,并给予其国内宗教组织活动的优先权。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继承了这一政策并根据其实际需要给予其多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充实了教会发展的法律基础与经济实力,助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展,从而巩固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当代俄罗斯宗教精神生活中的主体与优先地位。而教会也积极参与俄罗斯的政治生活并主动配合国家的内外政策,为世俗政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1当代俄罗斯的宗教信仰状况

在西方,一个民族及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宗教信仰状况往往反映着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及民众对社会现状的心理感受。自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宗教政策的改变,宗教势力开始复苏,各个派别的宗教团体、组织纷纷利用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民族矛盾,迅速扩展自己的影响。至苏联解体前,苏联2.7亿人口中,俄罗斯东正教信徒占22.8%,穆斯林占18.5%,天主教徒占5.5%,基督教徒占3%,佛教徒占0.4%,犹太教徒占0.2%,无宗教信仰者占50%。

由于政治制度的需要,独立后的俄罗斯给予宗教以特殊的社会地位与自由,更由于社会骤然转型的刺激,原有意识形态崩溃等原因,俄罗斯大地上涌现出宗教信仰的热潮。到20年代90年代末,俄罗斯境内涌现出约6000个新教派,拥有约30万信众,还开办了几千所教育培训机构。2002年,俄罗斯联邦境内东正教徒1.2亿,穆斯林2000万,佛教徒90万,天主教徒60万,基督教徒30万,犹太教徒23.4万,还有1万克利须那派教徒和1万摩门教徒。2003年俄罗斯有约21000个宗教团体,至2006年,增加至大约22513个宗教组织,其中东正教会团体有一万一千多个。

在俄罗斯,不仅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组织机构最多、分布最广泛,其所拥有的信众也最多。2008年2月的一次调查统计,在来自130个地区的1600名受调查者中,71%是东正教徒,5%是伊斯兰教徒,1%是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佛教徒不到1%,无神论者占5%。最近的一次国民调查也显示超出82%的受调查者自认为是东正教徒。相关的调查还显示因为东正教在俄罗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东正教文化对俄罗斯青年的日常生活,内心生活和言行规范影响较深,俄罗斯的年轻人大多数认为自己是东正教信仰者。2002年对莫斯科地区594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1.9%的年轻人以前不相信上帝,但现在却是上帝“忠实”的信徒。根据2004年的研究,相信上帝的年轻人,2004年达62.3%,2002年占61.2%,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年轻人,2004年达16.3%,2002年占16.7%。2005年的调查显示,有47%的青年大学生是上帝忠实的信徒。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教派。大多数年轻人认为自己是东正教徒。据研究年轻人认为自己是东正教徒的数量从60%增至70%。认为自己是天主教徒的人数占15%,认为自己是新教教派的占1%。

俄罗斯东正教会正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宗教信仰与信众力量,使其对当代俄罗斯精神社会领域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进而也对当代俄罗斯政治产生着重大影响,并利用世俗政权的力量扩展自己的宗教势力与影响。200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俄罗斯人对东正教会有较高的信任指数,受调查的人中,86%的人信任总统普京,64%的人信任教会,这也使人们相信俄罗斯东正教会能影响俄罗斯政治领域。当代俄罗斯世俗的执政者也非常重视利用教会的精神力量增强自己的执政基础。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表明,维持一个庞大、多种族、多信仰国家完整统一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个能控制宗教冲突,管理宗教及决定一个宗教组织合法与边缘的强大中央政权,将最重要的宗教国家化,使得统治者可以在国内与对外政策中利用宗教,俄罗斯东政教会一直是不同时代俄罗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巩固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国内宗教领域的优先权

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俄罗斯东正教牧首阿列克谢二世发动舆论力量,呼吁军队保持克制,积极协助叶利钦。教会在危急时刻所给予叶利钦的鼎力支持,使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政治互信。独立后的俄罗斯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恢复俄罗斯国际影响力,一直与传统的宗教组织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尤其是保持并继续发展与俄东正教教会的关系,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也确定了东正教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治者与宗教组织(主要是俄罗斯东正教会)关系的质量,以及他们所执行的宗教政策的本质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偏好。I在俄罗斯,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明显比其他传统宗教占有优势。在俄罗斯独立后,与经济崩溃、社会危机及议会的斗争中,叶利钦曾不得不向俄罗斯东正教会求助。如在1993年危机期间,他同意牧首出面斡旋;1996年大选,实际上他是恳请了牧首阿列克谢二世的支持。其后,叶利钦不得不以有关宗教法律改革上的让步作为“回报”。1997年7月26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信仰与宗教组织自由法”。它与宪法中的相关规定一起,使得保证信仰自由成为俄罗斯宗教政策的基础。而在当代俄罗斯社会现实中,这一法律明显有利于作为俄罗斯主体民族传统信仰的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发展及其在宗教领域主体、特殊地位的确立,阻碍了其他教派,特别是新教派的传播。俄罗斯的当权者也确实是想利用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东正教的传统来重建俄罗斯人的集体记忆,他们希望宗教组织关心信徒的精神需要,利用俄罗斯人传统的东正教信仰重建苏联时代意识形态丧失后的俄罗斯意识形态空间。这期间,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政府的好多部门建立起合作关系,教会不但进入了学校,而且与军事部门也建立起合作关系,牧师也走进了军营。

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更是明显地偏向俄罗斯东正教会,非常重视其在当代俄罗斯精神社会领域的作用,将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公众信任工具,认为“俄罗斯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宗教因素及宗教是现实与历史保持联系的重要桥梁或纽带”,俄罗斯复兴的条件之一是在俄罗斯传统(正教)价值观精神方面的道德复苏。2000年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提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即我们的爱国主义、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宗教。2005年,普京再次强调了其主流意识形态与东正教之间的联系,指出主流意识特征应该是国家主义、反西方主义和以东正教为基础的传统主义。2007年普京在恢复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外俄罗斯东正教会教规统一的条约正式签署时讲到,“民族的复兴与俄罗斯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历史与精神促传统的……我们感激团结俄罗斯民族的牧师言词的影响力量,这就是教会的统一有利于我们共同目标的原因”。早在2001年,普京的精神顾问Abbot Tikhon Shevkunov主教就对希腊媒体证称,普京是真正的东正教徒。2003年在纽约会见国外俄罗斯东正教会牧师时,普京告之说:“你们正与一位信仰她的总统坐在一起。”在2008年的一次演说中,普京声称,国家万分感谢俄罗斯东正教会,数世纪来他保护了俄罗斯文化,保证了俄罗斯道德复兴。2008年6月,在出任梅德韦杰夫政府的总理后普京仍继续强调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传统的文明间对话及“俄罗斯国家、文化、认同形成过程中起到历史性的作用。”普京数次指出莫斯科牧首区在俄罗斯国家利益中应发挥的一系列作用: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与其他“传统宗教”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加强俄罗斯移民与祖国的关系。

普京政府还积极协助俄罗斯东正教会开展活动,从多方面给俄罗斯东正教会以实际支持,从而确定并巩固了其在当代俄罗斯国内宗教领域的优先地位。在出任总统后,普京就倡议在俄罗斯基础教育学校中开设东正教基本教义选修课程,推动教会与教育部的合作,让教会协助国家培养年轻人,教会也定期组织学生参拜宗教圣地;教会与军队的关系也进一步加深,加强了军队中教会机构建设,在2003—2007年间,教会与军队签订了9个合作协议,大大增加了军队中的牧师数量,教会也从精神方面大力支持普京在车臣及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并期望让大部分军人成为东正教徒;I在其第二次连任总统后,他还定期给俄罗斯东正教会财政支助。此外,普京还签署了关于无偿、无限期归还教会用地的法规。联邦议会通过了对《俄罗斯土地法》的修正法规,继续为教会的大力发展奠定法律和物质基础。而在第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后,2014年8月,在一次参加俄罗斯东正教会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的宗教仪式活动中,普京更是称赞其成为“俄罗斯的宗教中心与保卫俄罗斯的真正堡垒”。

普京本人还经常会见教会代表,在其出访中转达教会的要求,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主动担当起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其它教派之间交往、建立联系或发展关系及消除“误解”的“使者”。如为了使得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容忍俄罗斯东正教会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地位,普京也努力补偿其他“传统宗教”,避免引起其他“传统宗教”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敌对。普京精心调解了俄罗斯国内犹太教的内部纠纷;2007年11月,在会见穆斯林团体领导人时,普京称赞其在国家发展为大国的过程中一直做出了巨大贡献。普京大力推动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的统一,认为两教会的重新统一是全俄罗斯统一的基础。为此,他参与了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梵蒂冈之间的商讨及恢复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教规统一的过程。在2002—2003年访问美国期间,普京在接见宗教人士时,曾以牧首阿列克谢二世的名义,邀请他们去俄罗斯,并事实上促成了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Lavr大主教于2004年5月到访莫斯科。2005年9月,普京还会见了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教士们。正是得到了普京的强有力推动与支持,2007年5月17日,俄罗斯东正教会与海外俄罗斯东正教会得以恢复统一。也正因其所给予俄罗斯东正教会的诸多支持与资助普京赢得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感激与忠诚,其内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行为及竞选活动都得到教会的有力响应与支持。

作为普京获取第三次总统任期过渡的梅德韦杰夫总统延续了普京任期的宗教政策、措施,保持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国内优先地位并使国家与教会的合作正式确定下来。2009年7月他正式下令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并将其薪酬主军队预算;2009年俄罗斯杜马还授予了教会审查杜马议案权;2010年6月16日,《关于将国有和市属宗教财产转交宗教组织法》在国家杜马审议并获得了通过,用法律手段解决了有关俄罗斯国家向宗教组织转交宗教财产的事宜。E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都更增大了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其他“传统宗教”的距离,国家与教会间的特殊信任关系也进一步加深。

普京执政期间,还将有关当代俄罗斯国家与宗教的关系写入《俄罗斯联邦新外交政策构想》中,指出,“俄罗斯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宗教因素及宗教是现实与历史保持联系的重要桥梁或纽带;俄罗斯政府将积极协助俄罗斯东正教会和国内其他主要宗教开展活动等等。”

自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莫斯科牧首区与俄罗斯政府各部合作已达到很高的制度化水平,建立了多层次的联系,设立了多样化的机制(如联合论坛、混合专家委员会、牧首与部长们的定期会晤)及联合动议(如会议、出版物),彼此间签订好多合作协议。俄罗斯东正教会也颁布了一些纲领性文件,包括《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章程》《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社会理念基础》《关于符合教规交往的法令》《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传教活动理念》《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与非东正教基督教关系基本原则》《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关于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基本学说》等。上述文件阐述了俄东正教教会开展国内外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准则,以及教会动员、教化民众,进而影响当代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理论基础。

3扩展俄罗斯的文化空间及外交网络

自近代以来,俄罗斯世俗政权就将宗教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实际外交活动中,更是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有关事务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与俄罗斯东正教会进行合作俄罗斯政府各部中,其与外交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并且教会还建有自己的对外联络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一般将俄罗斯东正教会视为一个特殊的宗教与政治组织:俄罗斯东正教会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外交联系网络的跨民族国家的事物。它是一个超国家的教会组织,而且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俄罗斯国家的一个组织机构。俄罗斯东正教会有强大的地位及行为意愿不仅为自己,也为俄罗斯国家的利益在国际场合上可进行有效的活动。

进入普京时代,教会与外交部的关系更加活跃。2003年牧首阿列克谢二世正式到访外交部。之后,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外交部建立了一个定期举行会议的专家工作组,这个工作组还发起联合投资、组织会议、出版刊物等。两者的密切合作还受到现任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的鼓励。他宣布支持恢复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外交的历史关系及教会参与俄罗斯对外政策,强调密切教会与他所领导的外交部合作的必要性。在2007年与牧首的一次会晤中,他说到,因有共同的目标,外交部和俄罗斯东正教会结盟。并且他还强调,外交部支持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传教活动及为了世界和平利益而做出的全部努力。正因为有了来自外交部的支持,俄罗斯东正教会缓和了与梵蒂冈、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关系。外交部还时常利用签证规则作为施压的方式,拒绝“触怒”莫斯科牧首区的外国教士进入俄罗斯领土。外交部与俄罗斯东正教会之间进行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外交部与牧首区合作培养未来外交干部。2005年3月30日,双方签署了建立多层次合作的协议。基于协议,入选的学生与博士候选人可以参加俄罗斯东正教会对外联系部的实习。而且,双方机构的代表定期举行会议,组织讨论会、圆桌会议和联合大会。随着需求的增多,教会的外交人员不断增补其职业外交人员的功能,同时,俄罗斯外交部也培训教会外交人员并雇用教会的外交人员。2009年拉夫罗夫还与莫斯科牧首区合作创立了一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协商性的“文化对话与和平组织”。

在帝俄时期,俄罗斯东正教会对外宗教活动主要被用来证明国家出于扩大影响范围及动员社会抵抗外部威胁而在国外活动的合理性。而在1945年苏联政府允许宗教组织正常活动后,允许俄罗斯东正教会有一定的对外活动自由,主要是用其来塑造苏联的积极形象,加强东方集团的团结,维护与希腊的良好关系,以保证苏联在中东的存在,以及与穆斯林国家的关系、与梵蒂冈的关系等。而当代俄罗斯世俗政权与教会的外交立场更趋于一致,即其目的与作用在于执行俄罗斯国家的文化政策,扩展俄罗斯的文化空间恢复东斯拉夫社会;维护俄罗斯独特的欧亚文明特征及践行俄罗斯所负有的拯救与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独特使命;抑制终将导致正教文明毁灭的西方的扩张及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帮助与支持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扩大俄罗斯外交网络。

首先,在扩展俄罗斯的文化的影响空间方面,国家与教会有着共同立场。在当代俄罗斯政治精英看来,当代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与俄罗斯的文化空间并不一致。从对外利益角度,东正教文明就是“俄罗斯世界”(russkiy mir),除俄罗斯联邦外它还应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并且在21世纪,俄罗斯还应准备“授受”新的领土,特别是南奥赛梯、阿布哈兹与摩尔多瓦的全部。“俄罗斯世界”,显然是指俄罗斯的精神空间、俄罗斯的文化空间或俄罗斯的语言空间即 与俄罗斯相连的俄罗斯世界是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还有一个隐藏的神话味道,就是断定有一个独特的俄罗斯精神世界的存在,虽然目前它的整体性已为政治事件所破坏,但它可能被重建,其第一步就是克服俄罗斯教会的分裂。为此,普京认为整个俄罗斯世界建设的基础就在于东正教信仰。而早在1991年10月22日,俄罗斯东正教会就提出了“多个国家,一个牧首区”的原则,认为世俗联邦的解体不足以破坏教会的神圣统一,强调俄罗斯应该保持他的文明发展模式,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文化空间应得到扩展。俄罗斯东正教会认为,他要优先保护教规领地的完整。俄罗斯东正教会要优先维护教会的统一,包括“神圣罗斯”的统一。所谓教规领地被认为是将后苏联地区保持在俄罗斯影响轨道内并反对西方破坏莫斯科及牧首区对前苏联领土的统治。基于上述思想、原则,俄罗斯东正教会将其首要使命确定为整合俄罗斯的海外民众及加强在近邻地区的俄罗斯影响,特别是增强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文化关系,维护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文化空间。

其次,俄罗斯东正教会认同俄罗斯政府的全球秩序观、多极化主张,强调俄罗斯独特欧亚文明特性,支持俄罗斯重获大国地位与在国际社会获得有利的权力平衡。教会也反对“西方式”或“美国式”的全球化,如基里尔大主教所强调的,如果全球化意味着一种文明模式,即西方的统治,那么他反对全球化。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多极化观念就出现在牧首府的声明与教会的出版物中,与政府不同的是教会以文明替换了大国。教会还与国家配合促进建立反“西方化”的传统文明联盟,捍卫文明独特性存在的权力。教会对外事务部的基里尔大主教时常强调多极化概念应广泛涵盖多样化的文明。2003年外交部的一次外交官会议上,俄罗斯东正教会牧首阿列克谢二世在发言中也强调了创造多极世界的重要性。教会与国家还一致认为西方是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重获大国地位信念的严重威胁,唯有俄罗斯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才能抑制终将导致正教文明毁灭的西方的扩张。俄罗斯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唯此才能抑制终将导致正教文明毁灭的西方的扩张。现实中,俄罗斯东正教会赞赏并支持独联体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合作并认为军事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抑制外部威胁。他关注俄罗斯国际地位的变化,认为俄罗斯应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教会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来自于原苏维埃共和国亲西方组织与民族主义的活动,梵蒂冈的政策与新教的宗教主义。因此,教会要优先维护教会的统一 包括“神圣罗斯”的统一,将后苏联地区保持在俄罗斯影响轨道内并反对西方破坏莫斯科及牧首区对前苏联领土的统治。

第三,俄罗斯东正教会还积极参与不同宗教组织或文明间的对话传扬良好的俄罗斯国家形象,扩大俄罗斯国家的外交网络。俄罗斯东正教会是许多国际宗教机构如世界教会理事会、欧洲教会大会、欧洲宗教领袖大会、世界争取和平宗教大会中的重要组织成员。并且,莫斯科牧首区还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安会的活动,向欧盟机构派驻了永久代表并与欧洲理事会建立起合作关系。这让俄罗斯世俗政权明确认识到在向国际社会展示俄罗斯国家的良好形象方面,“俄罗斯的‘传统宗教活动’—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的—在国际级论坛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宽容的传统非常适合做文明间接触的中间人或斡旋者。普京常讲俄罗斯作为一个欧亚文明、一个文明桥梁,要成为21世纪宗教间对话的调解人。在罗斯受洗1020周年纪念会上,梅德韦杰夫总统在讲话中强调,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东正教文明,显著的是它具有不寻常的东西方综合因素。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也确信,在阻止“文明冲突”中,俄罗斯东正教会会起重要作用。2007年10月2日,阿列克谢二世大牧首在欧洲理事会发表演讲,宣讲加强文明间对话的必要性及必须加强欧洲的基督教认同。为此,俄罗斯政府积极支持并推动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组织机构参与国际舞台的活动。并且,在莫斯科看来,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最愿和解的基督教会”,应该成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调解者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2004年3月4日,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伊斯兰穆夫提创立了独联体国家宗教间理事会,表明在原苏维埃地区宗教信仰间对话的成功。俄罗斯东正教会所取得另一重大文明对话成就是在8国集团彼得堡会议期间,2006年7月2—5日,召开了宗教代表峰会。此次峰会是在外交部的强力支持下,由独联体国家宗教间理事会精心准备、召集。会议由俄罗斯东正教会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与Allahshukur Pashazadeh(阿塞拜疆伊斯兰教领袖,高加索地区宗教委员会主席)联合主持,象征着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成功的合作。普京总统做开幕式讲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来了关于支持在联合国论坛上举行如此的会议以发展宗教信仰间的对话。此后到2010年,在8国集团会议前举行宗教领袖会议成为常规。教会对俄罗斯政府与阿拉伯国家联盟与伊斯兰大会的合作也表示支持。这些行动与成效无疑提升了俄罗斯为一个调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文明形象,同时也大大扩展俄罗斯的外交网络。

《俄罗斯联邦国家外交构想》指出,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促进各种文化、宗教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并在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和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框架内以及在与伊斯兰会议组织合作的背景下,推行这一路线;支持公民社会的相关提议,积极协助俄罗斯东正教会和国内其他主要宗教开展活动。当然,俄罗斯东正教会也会利用各种国际场合或机会推进自己的动议。教会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加强、提高自己在国际场合中地位,还努力劝说、争取国家支持其在海外的基础建设,恢复1917年后失去的财产及为新住所的建设共筹资金。在普京执政后,由于俄罗斯外交部的努力,莫斯科牧首区在纽约、苏黎世、比亚里茨、耶路撒冷及意大利的巴里等许多地方建立了教堂和修道院。2007年普京在与教皇本尼迪克特16世的会见中,特别谈到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地位问题,结果在2008年11月,双方签订了关于向俄罗斯转交教堂的条约。2009年3月2日,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向当时的俄罗斯总统迪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转交了教堂的钥匙。

结语

俄罗斯国家与东正教会的密切关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下:一个世俗的国家保卫信仰自由,而俄罗斯东正教保护民族传统。国家用自己的权力从法律、政策与社会实际生活中保护所谓俄罗斯传统思想与“精神安全”,这已成为《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构想》和刑法典(有关反抗公共秩序犯罪,触犯公共道德)内容的一部分。而普京执政后,俄罗斯政教关系更象是回复到1917年前的状态。虽然其政策、措施遭到了一些民众的反对,但在具有1000多年传教历程的俄罗斯,俄罗斯人对东正教会的信任指数较高,所以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国家宗教政策、措施还是获得了较高的公众支持度。曾有调查表明许多公民期望国家领导人得考虑确证莫斯科牧首区在公共领域的具体地位。宗教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并不与笃信宗教相关,但宗教因素在俄罗斯人认同形成过程中起着影响作用。

教会是一个非主权、非领土、非政府的组织,所从事的相对自由的跨边界活动不仅依靠宗教信念与自己所拥有的信众力量对社会、国家施加影响,而且可加强或削弱国家对外政策或外交影响。同时,与国家的密切合作还被莫斯科牧首区视为实现教会具体目标的一个方式。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国内优先权有助于重树他自己的地位。教会影响的扩大有利于尽可能快地恢复它的财产,在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其他宗教组织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并阻止信徒有关改变宗教信仰活动。此外,俄罗斯东正教会利用自己所取得的地位来维护自己权威领域的完整。而且教会想在后苏联地区之外(特别是在中东、西欧)重建它的机构及重获在那里的财产,欲想能在阿根廷、巴西、古巴、南非、朝鲜、日本,甚至是在北极地带建立新的团体组织。其长期目标则是通过教会外交活动的增长及牧首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获取全世界教会的领导地位。虽然教会本身已经具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条件,即俄罗斯东正教会完善发达的机构具有独立进行有效的行动的能力,及其在俄罗斯国家的活动基本都是由莫斯科牧首区及其下属的“神圣会议”决定的,但教会仍离不开与国家的伙伴关系,仍需国家给予强有力的协助或支持。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