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恐袭给俄罗斯带来什么考验
在当前俄罗斯社会矛盾涌动、经济形势低迷、外交遭遇孤立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国内矛盾、反恐问题、叙利亚危机将对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形成考验。
作者:亚太日报评论员武剑
4月3日下午,俄罗斯圣彼得堡发生地铁爆炸,造成14人死亡。随后,俄总检察院将该爆炸案定性为“恐怖袭击”。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发言人表示,发动此次袭击事件的嫌疑人为22岁的贾利洛夫。
另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消息,贾利洛夫可能是拥有俄罗斯国籍的吉尔吉斯斯坦人,他与叙利亚极端分子存在联系。
尽管俄罗斯联邦调查委员会正在对地铁爆炸案进行调查,同时目前还没有组织宣称对这一事件负责,但正如瓦尔代俱乐部主任苏斯洛夫所言,“这起恐怖袭击的时间和地点都有政治含义,显然,袭击在普京访问圣彼得堡之前进行策划,是为了发出猖狂的信号,也就是说国际恐怖主义将继续与俄罗斯对抗。”
作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既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家乡,又是其政治生涯起始、发迹的地方,对普京而言极具象征意义。事发当时,普京正好在地铁站附近的“全国人民阵线”会议上发表讲话,爆炸发生在普京结束讲话15分钟之前。
就在一周前的3月26日,俄罗斯爆发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腐败”抗议活动,这是俄罗斯自2011年选举舞弊风波后爆发的最大规模民众上街抗议事件。
虽然此次示威游行源于一份揭露总理梅德韦杰夫“腐败帝国”的调查报告、其公开的政治诉求也是要求梅德韦杰夫引咎辞职,但期间喊出“没有普京的俄罗斯”恐怕才真正反映了反对派举行街头集会的目的。五年多前,“没有普京的俄罗斯”正是“倒普”行动最著名的口号。
3月30日,普京在参加第四届国际北极论坛期间首次对发生在俄罗斯多个城市的反腐败游行做出回应,他将此次游行与“阿拉伯之春”和乌克兰亲欧盟示威相提并论,认为政治势力试图利用这一事件再次扰乱社会。
而五天之后,普京亲赴圣彼得堡出席的“全国人民阵线”会议由其在2011年倡导并建立,旨在超越党派界限把一切带有建设性的社会力量团结起来。可见,恐怖袭击者选择此时作案向普京示威的意图明显,就是要与反腐败游行形成呼应,在俄罗斯社会进一步制造混乱、破坏团结。
除了作案动机,此次爆炸嫌疑人身上“出生于中亚”和“与叙利亚极端分子有关联”的两张名片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苏联解体后,中亚的恐怖主义曾猖獗一时,在该地区出现了数十个恐怖主义组织,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构成严重安全威胁。
伴随2014年“伊斯兰国”不断扩张、欲在中亚开辟“第二战场”,让该区域的反恐形势变得再度严峻。再加之,阿富汗持续恶化的安全形势以及“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发展壮大更加剧了中亚恐怖威胁的风险。
不仅如此,俄罗斯国民近卫军驻车臣部队3月24日遭遇恐怖袭击,“伊斯兰国”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车臣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一直深受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组织之害,多次遭遇恐怖袭击。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以来,俄罗斯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恐怖袭击事件,说明俄罗斯在打击境内恐怖势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
然而,最近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无疑预示着俄罗斯面临的恐怖威胁急剧上升,而且是来自其最为忌惮的北高加索和中亚这两个恐怖指数最高地区的联动。
2015年9月,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和其他恐怖组织进行军事打击,“伊斯兰国”为此多次扬言要进行报复。
同年10月,位于埃及的“伊斯兰国”分支击落了俄罗斯一架从沙姆沙伊赫飞往圣彼得堡的客机,机上224人无人生还。坠机事件曾一度引发俄国内舆论关于在叙利亚进行反恐作战是否值得的争论。
2015年11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俄罗斯人的“恐惧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的是国际形势紧张。
此外,俄罗斯人对食品涨价和储蓄贬值的恐惧也已增强。次年3月14日,普京出人意料地下令从叙利亚撤军,应该说除了军事行动已基本达到目标之外,顺应民意避免深陷战争泥潭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此次本土地铁恐袭与俄航班被击落不同,“伊斯兰国”威胁让俄罗斯全国“血流成河”已显得真真切切。同时,这起恐袭还将久拖不决的叙利亚战事以及俄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政策也一并放大。
俄罗斯2018年将迎来总统大选,这将成为普京完成“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夙愿的关键一役。在当前俄罗斯社会矛盾涌动、经济形势低迷、外交遭遇孤立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国内矛盾、反恐问题、叙利亚危机将对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形成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