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俄罗斯: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帝国风暴”
发布时间:2016-11-09
显然,俄罗斯是中国读者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我们津津乐道于它的历史、它的政治、它的文化、它与中国的爱恨情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俄罗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显得陌生。国人的印象或者停留在对苏联老大哥的回忆之中,或者聚焦于当前普京的强硬治国手腕。看网络上的言论:俄罗斯一时是住房、水电、教育、医疗等都免费的天堂,一时又是普京统治下卢布贬值、百姓生活艰难的地狱。笔者近日分别以“俄罗斯”、“俄国”、“苏联”作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博硕士论文库作检索,所得结果分别为九百二十九、一百一十和两百三十三篇。其中绝大多数又是硕士论文,出版的可能性不大。套用一句熟语:当前俄罗斯研究界最大的矛盾,是读书界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与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就以俄国史而言,除去俄国著名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五卷本《俄国史》之外,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国人自己编写的大部头俄国史。从这个角度上说,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的《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是一本融学术与趣味于一体的及时之作。
学俄语的人对张建华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因为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张建华教授。一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深教授,研究俄罗斯文学;另一位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亦即《帝国风暴》的作者。后一位张教授专治俄国思想史、政治史研究,多年来佳作连连,先后出版过《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政治激进主义与近代俄国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多种力作,《帝国风暴》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分十章,五十六万字,主要涵盖了1762-1855年这近百年来的俄罗斯历史。若从历代沙皇来说,是从叶卡捷琳娜女皇、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到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期,按照作者的说法:“1762-1855年是俄罗斯帝国最为鼎盛之时期,亦是俄罗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之时期,同时也是旧制度的优势和合法性消耗殆尽之时期,更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大变革的前夜。”从这句话可以推断,该书覆盖的内容不仅仅是政治和历史,同时也包括文化、教育、工业等领域。就涉及学科而言,有历史、文学、政治、社会学等方面,洋洋洒洒地描绘了一部俄国的前现代化社会全景图。全书把上述三位(保罗一世因在位时间短,没有专门列出介绍)沙皇的统治各作为一章,与各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历程相互穿插,构成一个完整的叙述。比如在谈叶卡捷琳娜二世时,该书就专门分析了“帝国之基”——贵族——的形成与发展,并辅之以社会其他阶层的介绍,继而又引出拉吉舍夫、卡拉姆津等贵族对专制社会的一些批判。这就使该书形象起来,生动起来,不仅仅是一部由年代、数字等组成的普通史书。
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假如一本学术专著读来毫不费力,那有两种可能:一是读者水平太高;二是该书水平太差。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要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意思是说《神曲》的知识点太多,令一般读者倍感困惑。一本好的学术专著,并非只是各种材料的堆砌,还应该在材料的组合使用中不断唤起读者新的思考。笔者以为,跟坊间已有的一些俄国史著作相比,《帝国风暴》有它自己的特点。
从《帝国风暴》的参考书目及文中注释来看,作者引用了包括俄文、法文、英文、中文在内的多语种历史文献,互为参照,这保证了作者行文立论时的公允,不会局限于某一角度或某一立场。此外,充足的材料在让读者不断接近历史真相的时候,也能引起一些反思。比如,文中提到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在历史上作为叶卡捷琳娜女皇的丈夫,多半是一个“猥琐、低能、孱弱和失败者的形象”,很少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列昂纳德教授的研究专著,加上克柳切夫斯基的著作材料,对彼得三世及其政策做了一定的探究。作者指出:彼得三世虽在位仅六个月,但他在位期间推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改革,使历来遭受迫害的旧礼仪派获得了自由。他颁布的《御赐全俄罗斯贵族特权和优惠诏书》使贵族不再是沙皇的奴隶,而是成了国家的特权阶层和统治阶层。彼得三世甚至还尝试了废除死刑的法律改革。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叶卡捷琳娜女皇在位期间轰轰烈烈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要假托彼得三世之名来进行。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对保罗一世的描述上。这两位沙皇在历史上都属于在位时间短、较少得到史家重视的人物,但通过该书,读者不难理解到:对历史研究而言,不受重视并不等于不重要。
此书并不仅仅是一部俄国政治史,而是把对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了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比如在讲到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作者除了以一章的篇幅介绍了“幽暗帝国——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之外,紧接着就以“狂飙时代:俄国启蒙运动和反启蒙思潮”为名,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潮。在这里凸显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
众所周知,受苏联史学传统影响,我们在提及这一时期的思潮时,多半会想到拉吉舍夫、恰达耶夫、别林斯基等一大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士,而对同时期的反启蒙思潮则几乎不闻不问。事实上,这并非历史全貌,而是后世史学家对历史的有意抉择、裁剪之后的结果。可以说,启蒙运动是在与反启蒙运动的斗争中产生的。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如此,俄国的也不例外。张著在这里以很大篇幅介绍了俄国的保守主义,这一点是目前俄国史研究界所不多见的。谢尔盖•乌瓦罗夫、尼古拉•卡拉姆津以及稍后的斯拉夫派与斯拉夫主义,都是俄国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乌瓦罗夫提出的“正教、专制和人民性”这三项原则历来被看作维持尼古拉一世统治的思想基础,但却很少有人想到这同时也是俄国思想家第一次对本民族特性进行概括的尝试。卡拉姆津在那篇著名的呈文《论政治和公民关系中古代和近代的俄罗斯札记》(1811年)中,不但详尽论述了俄国保守主义的纲领(卡拉姆津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俄国保守主义之父”,正如他的老对头斯佩兰斯基被称为“俄国自由主义之父”一样),同时也论证了专制于俄罗斯民族之必要:“野蛮的民族喜欢独立,聪明的民族喜欢秩序,而没有专制制度就没有秩序。”从今天普京在俄国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似乎卡拉姆津的论断还没有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话题在今天的俄罗斯也只是刚刚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比如乌瓦罗夫的作品在俄国也不过是到2010年才出版了第一本选集,这既说明了在学术研究中,古典的同样可以是前沿的,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学术眼光的敏锐。
作者在序言中说:“在写作方式上本书试图以清新、流畅的笔调,以叙史而非著史的文风,以探史而非戏史的态度完成这部著作。”学术研究需要坐冷板凳,需要翻旧纸堆,因而显得枯燥无味。但优秀的学者在吃透了材料之后,却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这是一种学术的加工,也是考验学者真功夫的地方。钱锺书、朱光潜等老一辈学人的文字,即使是在谈论康德、黑格尔等令人生畏的大家时,依然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相形之下,如今学术著作高深莫测,满纸不知所云者大有人在。作者非常注重该书的阅读趣味性。比如,对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决斗”,该书就专辟一节介绍。从“决斗”(Дуэль)的英文、法文、德文等来源说起,介绍历代沙皇关于决斗的态度,发布的禁令等等,结合普希金、莱蒙托夫等名人决斗的事实,证明决斗一事,“从表面看是为了维护个人或家庭荣誉;但从深层次看,是贵族阶层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贵族反抗情绪的一种表现”。类似这方面的还有对庄园的论述。庄园艺术源自俄国贵族对西方文化的崇尚,除了各种美轮美奂的建筑外,庄园文化还包括戏剧艺术表演、各种节日庆典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庄园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俄国知识阶层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要知道庄园往往远离繁华的城市,亲近自然而利于思考,也可以让三五知己自由地谈论时局,迸发出各种思想的火花。至此,读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屠格涅夫常常把故事(比如《罗亭》《父与子》)的背景放在外省的某个庄园了。
严谨而不失轻松,学术与趣味并重,这是笔者阅读该书的最大感受。《帝国风暴》作为一本普及版的俄国断代史,对那些热爱俄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阅读困难。因为书中涉及的很多人名、事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笔者以为,该书真正的价值却在于从那些熟悉的人名、事件背后能挖掘出新的意义,引发新的思考,从而使得人们对俄罗斯有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了解。从这个角度看,《帝国风暴》可说是中国学者解密俄罗斯的一次最新尝试。
作为一名以研究俄罗斯为终身职业的学者,夜深人静面对满屋子的学术材料,偶尔会觉得虚无:穷一生之力,写出几本书来,意义何在?这部著作让我意识到:学术本来就是孤单的事业,俄罗斯研究者的使命,也许就是在那些流行的谬误中认真著述,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俄罗斯。
学俄语的人对张建华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因为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张建华教授。一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深教授,研究俄罗斯文学;另一位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亦即《帝国风暴》的作者。后一位张教授专治俄国思想史、政治史研究,多年来佳作连连,先后出版过《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政治激进主义与近代俄国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多种力作,《帝国风暴》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分十章,五十六万字,主要涵盖了1762-1855年这近百年来的俄罗斯历史。若从历代沙皇来说,是从叶卡捷琳娜女皇、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到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期,按照作者的说法:“1762-1855年是俄罗斯帝国最为鼎盛之时期,亦是俄罗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之时期,同时也是旧制度的优势和合法性消耗殆尽之时期,更是民族、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大变革的前夜。”从这句话可以推断,该书覆盖的内容不仅仅是政治和历史,同时也包括文化、教育、工业等领域。就涉及学科而言,有历史、文学、政治、社会学等方面,洋洋洒洒地描绘了一部俄国的前现代化社会全景图。全书把上述三位(保罗一世因在位时间短,没有专门列出介绍)沙皇的统治各作为一章,与各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历程相互穿插,构成一个完整的叙述。比如在谈叶卡捷琳娜二世时,该书就专门分析了“帝国之基”——贵族——的形成与发展,并辅之以社会其他阶层的介绍,继而又引出拉吉舍夫、卡拉姆津等贵族对专制社会的一些批判。这就使该书形象起来,生动起来,不仅仅是一部由年代、数字等组成的普通史书。
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假如一本学术专著读来毫不费力,那有两种可能:一是读者水平太高;二是该书水平太差。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要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意思是说《神曲》的知识点太多,令一般读者倍感困惑。一本好的学术专著,并非只是各种材料的堆砌,还应该在材料的组合使用中不断唤起读者新的思考。笔者以为,跟坊间已有的一些俄国史著作相比,《帝国风暴》有它自己的特点。
从《帝国风暴》的参考书目及文中注释来看,作者引用了包括俄文、法文、英文、中文在内的多语种历史文献,互为参照,这保证了作者行文立论时的公允,不会局限于某一角度或某一立场。此外,充足的材料在让读者不断接近历史真相的时候,也能引起一些反思。比如,文中提到的俄国沙皇彼得三世在历史上作为叶卡捷琳娜女皇的丈夫,多半是一个“猥琐、低能、孱弱和失败者的形象”,很少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列昂纳德教授的研究专著,加上克柳切夫斯基的著作材料,对彼得三世及其政策做了一定的探究。作者指出:彼得三世虽在位仅六个月,但他在位期间推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改革,使历来遭受迫害的旧礼仪派获得了自由。他颁布的《御赐全俄罗斯贵族特权和优惠诏书》使贵族不再是沙皇的奴隶,而是成了国家的特权阶层和统治阶层。彼得三世甚至还尝试了废除死刑的法律改革。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叶卡捷琳娜女皇在位期间轰轰烈烈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要假托彼得三世之名来进行。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对保罗一世的描述上。这两位沙皇在历史上都属于在位时间短、较少得到史家重视的人物,但通过该书,读者不难理解到:对历史研究而言,不受重视并不等于不重要。
此书并不仅仅是一部俄国政治史,而是把对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了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比如在讲到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作者除了以一章的篇幅介绍了“幽暗帝国——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之外,紧接着就以“狂飙时代:俄国启蒙运动和反启蒙思潮”为名,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潮。在这里凸显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
众所周知,受苏联史学传统影响,我们在提及这一时期的思潮时,多半会想到拉吉舍夫、恰达耶夫、别林斯基等一大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士,而对同时期的反启蒙思潮则几乎不闻不问。事实上,这并非历史全貌,而是后世史学家对历史的有意抉择、裁剪之后的结果。可以说,启蒙运动是在与反启蒙运动的斗争中产生的。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如此,俄国的也不例外。张著在这里以很大篇幅介绍了俄国的保守主义,这一点是目前俄国史研究界所不多见的。谢尔盖•乌瓦罗夫、尼古拉•卡拉姆津以及稍后的斯拉夫派与斯拉夫主义,都是俄国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乌瓦罗夫提出的“正教、专制和人民性”这三项原则历来被看作维持尼古拉一世统治的思想基础,但却很少有人想到这同时也是俄国思想家第一次对本民族特性进行概括的尝试。卡拉姆津在那篇著名的呈文《论政治和公民关系中古代和近代的俄罗斯札记》(1811年)中,不但详尽论述了俄国保守主义的纲领(卡拉姆津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俄国保守主义之父”,正如他的老对头斯佩兰斯基被称为“俄国自由主义之父”一样),同时也论证了专制于俄罗斯民族之必要:“野蛮的民族喜欢独立,聪明的民族喜欢秩序,而没有专制制度就没有秩序。”从今天普京在俄国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似乎卡拉姆津的论断还没有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话题在今天的俄罗斯也只是刚刚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比如乌瓦罗夫的作品在俄国也不过是到2010年才出版了第一本选集,这既说明了在学术研究中,古典的同样可以是前沿的,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学术眼光的敏锐。
作者在序言中说:“在写作方式上本书试图以清新、流畅的笔调,以叙史而非著史的文风,以探史而非戏史的态度完成这部著作。”学术研究需要坐冷板凳,需要翻旧纸堆,因而显得枯燥无味。但优秀的学者在吃透了材料之后,却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这是一种学术的加工,也是考验学者真功夫的地方。钱锺书、朱光潜等老一辈学人的文字,即使是在谈论康德、黑格尔等令人生畏的大家时,依然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相形之下,如今学术著作高深莫测,满纸不知所云者大有人在。作者非常注重该书的阅读趣味性。比如,对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决斗”,该书就专辟一节介绍。从“决斗”(Дуэль)的英文、法文、德文等来源说起,介绍历代沙皇关于决斗的态度,发布的禁令等等,结合普希金、莱蒙托夫等名人决斗的事实,证明决斗一事,“从表面看是为了维护个人或家庭荣誉;但从深层次看,是贵族阶层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贵族反抗情绪的一种表现”。类似这方面的还有对庄园的论述。庄园艺术源自俄国贵族对西方文化的崇尚,除了各种美轮美奂的建筑外,庄园文化还包括戏剧艺术表演、各种节日庆典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庄园作为特殊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俄国知识阶层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要知道庄园往往远离繁华的城市,亲近自然而利于思考,也可以让三五知己自由地谈论时局,迸发出各种思想的火花。至此,读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屠格涅夫常常把故事(比如《罗亭》《父与子》)的背景放在外省的某个庄园了。
严谨而不失轻松,学术与趣味并重,这是笔者阅读该书的最大感受。《帝国风暴》作为一本普及版的俄国断代史,对那些热爱俄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阅读困难。因为书中涉及的很多人名、事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笔者以为,该书真正的价值却在于从那些熟悉的人名、事件背后能挖掘出新的意义,引发新的思考,从而使得人们对俄罗斯有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了解。从这个角度看,《帝国风暴》可说是中国学者解密俄罗斯的一次最新尝试。
作为一名以研究俄罗斯为终身职业的学者,夜深人静面对满屋子的学术材料,偶尔会觉得虚无:穷一生之力,写出几本书来,意义何在?这部著作让我意识到:学术本来就是孤单的事业,俄罗斯研究者的使命,也许就是在那些流行的谬误中认真著述,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