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因素表明中俄关系模式已经走向质变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俄媒称,在国际社会的大量纪念日里,即将到来的一个纪念日值得特别关注:《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俄中领导人在2001年7月16日签署了该条约。
《俄罗斯报》5月18日发表题为《俄中关系走向质变》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前外长伊戈尔·伊万诺夫。
作者称,他有幸直接参与这份文件的起草过程。他坚信,该文件可被归入21世纪初俄罗斯外交取得的最重大成就之列。它不仅经过了时间考验,还对在实践中堪称“新型大国关系”典范的俄中关系产生了全方位的重大积极影响。
伊万诺夫称,他不打算列举俄中经济关系在过去15年里取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数据,不打算盘点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达成的大量协议和条约,也不打算援引两国在全球不同地区危机局势中顺利合作的诸多事例。仅指出当前俄中关系模式的几个特点。
第一,俄中伙伴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不会对邻国以及西方或东方的其他大国产生威胁或挑战。
第二,俄中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补充——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其他领域皆是如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老大哥”或“小兄弟”毫无意义,尽管这种说法在全球政治史上很常见。当然,俄中关系并非彻底对称,但其间的不对称因素没有催生强势伙伴将自身意愿强加于较弱一方的等级关系。相反,双方在每一个具体事例中都会寻找彼此均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都会向对方做出理智的妥协和让步。
第三,双方成功找到了能依照具体合作领域进行调整的最灵活合作模式。这里没有生硬的官僚主义规定、复杂的协商程序和可能限制合作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机制。实际上,两国在15年里建成了一系列互为补充的双边关系模式,每个模式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2002年,他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俄中关系的文章,其中援引了一组特点鲜明的中国传统艺术形象:经常在文学作品中一同出现的松与竹。这是一种永恒友谊的象征。用它们来形容当前俄中两国关系的实质,他认为再贴切不过了。
与此同时,两国关系水平越高,下一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这些新任务要求在双边关系领域以及国际舞台上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挖掘新模式和新潜力。俄中贸易额去年同比下降超过200亿美元一事显然表明,当前的两国经贸合作结构尚有不足之处。俄中两国社会仍旧对彼此知之甚少,相互了解仍经常依靠远非客观的西方来源的消息。
他说,想特别点明的是,未来俄中有必要在全球治理的基本问题上进行更积极的合作。例如,对于美国及其伙伴的地缘政治野心,俄中不能漠不关心。俄中如今都置身于两个全新的西方地缘经济项目框架之外:《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很快这两个经济项目就会由相应的地缘政治集团建成,这将直接触及我们两国的长期利益。当前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一项越来越迫切的任务摆在俄中面前:更加密切地在全球治理的关键问题上进行合作,以便两国能继续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进程中发挥与自身地位相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