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
以下文字摘自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在年会上的演讲: “文化经济学”与“痛点经济学” “一带一路”应该是“文化经济学”的案例。“文化经济学”就是指“一带一路”的产品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和文化收益,才是中国社会真正想要的,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一带一路”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是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文化经济学”其实就是“痛点经济学”。人们体验中的痛点,就是市场的盈利点和体制机制的完善点。所以找痛点就是读心、暖心、攻心的过程,就是打造文化精品和经济精品的过程。 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一定要有四心 “五年的企业靠产品,十年的企业靠技术,百年的企业靠文化。”中国企业,缺的可能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 第一是用心,它能够专注的热爱自己的事业。 第二是读心,是指能敏锐的了解市场的痛点和需求。 第三是交心,能够真正与客户进行良心互动。 第四是暖心,能够用产品温暖社会,创造福祉。 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应该具备五点要求 第一,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和走上去。 “走出去”一定不是中国企业的目的,“走进去”才是目的。如果“走出去”我们仅仅是挂着国旗,有我们的厂房、有围墙,中国工人去了以后,又不与当地民众、社会、媒体进行充分互动,这样的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是孤立的经济存在。没有进行充分的文化融入,没有进行充分的标准对接,这不是我们真正的“走出去”。“走出去”是培育真正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走进去”就是要追求国际社会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品牌、品质的长期认同和忠诚,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带一路”则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 日本人、美国人也在做“一带一路”,只是他们没说。他们的“一带一路”是什么呢?就是用产品征服沿线,用文化征服沿线。 他们的主体跟我们的主体有很大差别。中国主体是国有企业,而西方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两者最大差别就是人才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以及视野、品牌价值的全球化。 “国际化”三个阶段:第一是产品和服务的进入,就是中国产品、中国服务,能走到沿线国家中去,产品服务的进入;第二是标准的导入和对接,五中全会文件中提出,中国要打造制度性话语权,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个制度性话语权是指标准的导入和对接;第三是文化融入。实际上比标准导入和对接更难的是什么呢?就是文化的融入。所以海外并购你会发现大多数失败的案例就在于技术对接了,工人开始对接了,思路对接了,但就是文化难以融入。 第二点,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卖产品争夺市场,更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制,这些都是途径,要通过这些途径,它背后的目的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有一个标准叫做做大做强基业常青,所谓大,就是企业的规模要大、体量要大。所谓强,就是能够创造不俗的业绩,在所在行业能够产生影响力。 所谓基业常青就是要建立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但是现在的短板在于基业常青。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做大并不困难,做强可能也不困难,但是基业常青则需要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建立长远的愿景、价值观、使命和企业文化。 中国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第一点,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的间接性创新多,但是突破性创新少,知识产权转化率较低;第二点,中国企业整体还处在模仿世界一流企业的阶段,还处在模仿别人的阶段,没有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特别是话语权和标准的突破;第三点,在投资并购方面,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管理的力度不够,甚至是有的企业规模扩大了,但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第四点,在国际经营方面,中国企业的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带一路”不会是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战略定力,坚守主业,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精品。 第三点,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有产品、有技术,更要有品牌和品牌价值。 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痛点就在于有企业不一定有产品,有产品不一定有品牌,有品牌不一定有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目前依然缺乏大师和大家。缺乏大师和大家就是缺乏对产品本身以及这些生产过程的诸多细节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关怀。如果缺乏这些的话,产品就是不深刻的,就很难去征服人们。大师和大家是创造品牌价值和品牌的核心的要素。 第四点,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受欢迎,更要打造有魅力的可持续的商业帝国。 打造商业帝国的中国企业要朝三个大的方向努力。第一,基础要素,包括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拥有知名品牌,高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强。第二,国际要素方向,即拥有国际化竞争力。第三,主观要素方向,主要包括领导和员工的人的素质、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 “时间就是金钱”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时间要沉淀出一些历久弥新的产品和服务。世界有很多成功的企业成功不在于它的品质,也在于它的坚持。时间就是金钱,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产品和服务。 第五,就是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讲一些所谓入耳入心的企业故事,企业要把企业故事讲好,把“一带一路”故事讲好,更要能够用打动自己的案例去征服人心。 “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创造了一种转型升级的可能,创造了一种打通己学和彼学的可能,了解自己,同时要了解沿线,要了解国际社会。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不走出去可能风险更大。“水深、浪急,那个地方恰恰会有好鱼”,所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 中国的文化产业,中国的中医药,中国的餐饮,中国的民俗,中国的古建,中国的教育、培训、留学、资讯,跟沿线国家老百姓走得近,同时让人不会觉得这些项目背后有一些非常重大的战略意图。中国企业要“面向海洋”,要培养我们的大国意识、开放态度、冒险精神、竞争意识,要有对细节的关照、对创新的自觉、对博弈的崇拜。 未来全球商业的前景,很有可能是西方的术,与中国的释和道相结合。西方的术就是讲究标准、流水线,中国的释和道随意性大,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一带一路”产品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更是不同商业文明和文化的借鉴和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