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及其对中亚的影响(下)

发布时间:2015-08-14


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前景

落实“一带一路”构想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已经制定完毕,但实现新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政策目标——加强欧亚地区经济合作,打造“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新模式”——的实施机制尚不明确。这一构想无疑是由中国主导的,虽然官方宣传对此予以否认。

正如“路线图”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这一表述似乎明显证明了“一带一路”建设完全是一个经济方案。然而,文件所提到的要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地缘政治战略。正如文件强调指出的那样,“‘一带一路’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习近平也强调了“一带一路”构想的地缘政治考虑。在20153月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21]

“一带一路”构想中存在的模棱两可的表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此,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学者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些问题包括:其一,至今仍不清楚“一带一路”构想到底是什么,其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方案还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构想?其二,这是否是一个中国主导下的亚洲地区一体化方案,抑或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更为便利地向国际市场倾销商品和服务创造条件?其三,如何理解北京就竞争激烈的贸易经济关系所提出的“共享”原则?其四,构想中提出的文化人文合作是否是“双行线”,或者只是在“软实力”战略框架下,在国外宣传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方案?其五,如果说中国的利益或多或少都很清楚明确,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利益却不明朗。最后,从目前来看,中方学者提出的所有论据都只能证明,他们理解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只不过是对未被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接受的“在上合组织范围内建立自贸区”的精美包装。

所有这些疑问都不乏逻辑依据。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单纯的一体化战略。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商品进入中亚、俄罗斯、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市场而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构想所提出的所有任务都从属于这一目标。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被视为中国对周边国家(首先是中亚)地缘政治战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明确的目标是在欧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新模式”。当然,这是在中国主导下的,虽然官方宣传对此予以否认。第三,中国领导班子提出了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和全球市场的服务供应商,排挤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可以缩小中国各地区发展的差距,极大地提升工业潜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信息产业中心之一。上述战略的实现能够促进该任务的完成。

换言之,“一带一路”构想并不是以沿线国家工业发展为基础的,其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大中亚”的交通物流和外贸枢纽,最终成为金融中心。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落实中占据中心地位。正如上述文件所强调指出的,必须“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22]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多次谈到扩大实体经济合作的必要性,甚至讨论与中国在中亚国家境内共建工业企业问题,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从未将这些企业看作是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中国来说,中亚仍然是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过境国。中国在中亚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不包括乌兹别克斯坦)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并不涉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以后,中国的这种看法是否会发生改变,目前难以作出判断。问题不仅在于区域内各国是否准备与中国合作发展实体经济,抑或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个两难处境——投资区域的再工业化反而会造就一个中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对手。问题的关键在于,紧跟中国投资而来的还有中国的劳动力,这对于自身劳动力就已严重过剩的中亚而言完全不是件好事。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虽然很多国家在政治层面赞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且表示愿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但大部分专家学者,其中也包括中方学者[23],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对中国来说,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同中亚各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中亚并非寻常之地,俄罗斯、美国、欧洲、中国、印度、伊朗和土耳其在这里的利益和矛盾错综复杂,而且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待改善。因此,中国作为新一体化方案的倡导者,必须巧妙运筹这些关系和矛盾。中国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个问题。但无论如何,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都没做到这一点。

中国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其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文化和思想差异,在使区域内各国团结方面,中国难以提出新的建议,目前只能向他们提供贷款。

第三个挑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公正和共享语境下的定位问题,不应使人联想到“中国扩张论”。目前对中国所有最新地缘政治构想的谈论都是围绕中国利益问题展开的。对于像区域国家会得到哪些好处和利益等这种理所当然的问题,中国学者没有作出回应。他们也没有回答如何看待俄罗斯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作用的问题。

第四个挑战是,中国企业(包括中小规模的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前景。从目前来看,对中国在中亚的存在即便不是怀疑,也是非常戒备的。因此,应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进行清晰的论证,其中包括本国企业及中亚国家合作企业的利益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最大问题是,这一构想本身就是欧亚一体化战略的竞争者,因此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既不与俄罗斯产生矛盾又不损害俄中关系的前提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就势力范围的划分与所有有利害关系的玩家达成协议,且首先要同依旧将中亚视为其“特殊利益区”的俄罗斯达成一致。

俄罗斯东方学家塔夫罗夫斯基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他认为,“考虑到北约可能从阿富汗撤军以及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会继续活跃在这一地区,俄罗斯要保障这一地区的安全。考虑到俄罗斯利益,中国不仅要为一些军事活动提供资金,而且还要为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其中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项目。”[24]可以想象,这句话有自己的逻辑。如果俄罗斯与中国达成一致并划分了责任范围,那么习近平关于欧亚经济联盟和上合组织对接的思想以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想就能成为现实。从20155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成果,以及同俄罗斯签署的一系列文件[25]来看,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协议。这为成功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开辟了新的前景,因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之间确实存在现实合作领域,而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本身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这也为两个方案的相互补充确立了基础。

第一,与其他方案不同的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特点是对参与国完全没有提出任何政治要求。美国的“大中亚战略”、“大中东战略”和“新丝绸之路”战略首先提出要以强力方式实现地区的“民主化”,这在实践中将导致混乱。俄罗斯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没有将精力用于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上,而是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及潜在成员国推介其欧亚项目的优势及加强其政治分量的必要性以及在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挤压”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中国只是“在外围”搞投资和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不向当地政府提出任何政治条件,甚至恰恰相反,中国关注中亚国家现行制度和公认游戏规则的稳定性问题。

第二,中国不仅准备与俄罗斯妥协,也准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妥协。业已达成的协议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政策本身都证明了这一点。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对所有国家,尤其是对邻国政策的首要动机。中国积极寻求本国经济增长的外部新动因,独联体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具有十分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潜力。

第三,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不仅与中亚一个国家,而是与三个国家接壤,这为中国与中亚的交通物流和生态合作项目提供了毫无疑义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本身就很关注这些项目的实施[26]。这预示着,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区域国家的过境费收入和对经济的资金投入,而且有助于区域各国之间在交通上的互联互通。如果区域国家全部加入欧亚经济联盟——成功建设统一强大的经济综合体,中国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今后可能会成为欧亚经济联盟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渠道。同样重要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质上要完成同样一个任务——简化报关程序,消除贸易壁垒。欧亚经济联盟已得到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了统一的关境、统一的边境,在关税调节、国家间贸易政策及其他形式的非关税调节等领域实行了统一规则。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也是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但是还要继续前行。对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说,极为重要的是统一运费,建立和使用统一的服务市场,其中包括运输物流服务市场。的确,这里有一个“但是”。在中亚建设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那些有能力落实规模如此巨大的项目、实力雄厚的建筑和物流公司。当然,按照“谁付钱谁点曲”的规则,中国西部地区的公司将会以订货的形式,获得400亿美元丝路基金中的巨大份额。

第四,中国希望扩大以陆路方式进口碳氢化合物的供应量。从这一点来看,俄罗斯和区域内各国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也都希望扩大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量。毫无疑问,这种合作是以互惠为条件的。其中“能源俱乐部”思想的落实情况以及在亚洲建成统一能源空间问题,可专文讨论。

第五,还有一个有助于扩大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合作的方向,即大型水资源和生态项目问题。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此外,生态领域是最有可能建立科技合作机制和在生产中应用科技成果的合作领域。

第六,与保障食品安全相关的合作项目非常现实,并且能为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开辟前景的合作项目。目前存在落实这些项目的自然条件和科学基础。如今这个项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中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可以发展实体经济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最后一点,不能不考虑地缘政治因素。目前俄罗斯同西方(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有待改善,由此产生了俄罗斯转向亚洲首先是转向中国的问题。中美关系算不上波澜不惊。如果两三年前美国政治家关于重返亚洲的论调还是一种宣示,而不具有现实必要性的话,那么今天的形势已发生了改变。这一次提出的重返亚洲被认为是遏制中国和破坏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必要措施[27]。此外,中国同越南、菲律宾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因南海领海争端变得很不稳定,这也不利于美中关系的改善。

上述两个因素迫使中国将目光转向欧亚地区。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中国领导人决定重点发展“一带一路”构想的陆路部分,与此相适应的是,对中国来说,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参与项目的意义大大提高了。目前中俄之间在中亚的合作主要是为了抵御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其影响力。至于成效如何,目前难以判断。但显而易见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足以替代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正因如此,美国对中俄两国提出的构想难以接受(特别是对欧亚经济联盟持负面立场)[28]。从根本上说,俄中两国在建设全球和区域安全新架构方面存在契合点。

俄罗斯关于构建从温哥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统一安全空间的立场,中国“一带一路”构想所宣示的加强政治上的相互谅解、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命运共同体”思想,都可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并使周边国家更加紧密地靠近中国,进而扩大战略安全空间。只要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努力,就能促进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形成。在区域层面(亚太和欧亚地区)如此,在全球层面更是如此。美国的几乎所有盟国都宣布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中亚地区各国和俄罗斯来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缺乏具体内容。目前尚不明确,除了运输物流、贸易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外,这个项目还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为消除这些顾虑,北京应提出具体的突破性项目,就像“中亚—中国”天然气管网建设一样,如果考虑到北京主要寄希望于原料领域的合作、提供优惠贷款以及供应各种生活日用品,那么这一项目的落实将会非常困难。

但即便如此,一切也还是不简单。除能源合作和建设交通走廊外,中国还希望在国外获得较有吸引力的资产。中国计划将部分产能转移到邻近国家,同时成为许多国家的债权国。考虑到中国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输出劳动力的策略,可以想象,交通建设项目不仅有利于保障中国对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流通的监管,还能极大地扩大在这个或那个国家中的人口和地缘政治存在。正因为这些原因,在中国所提议项目的落实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区域内各国的国家利益。各国不仅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还要进行市场调查,评估本国经济的需求与机会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建设自贸区的前景。如果说在其他问题上俄罗斯可以做出一些让步,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是有其自己的原则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并不是要让丝绸之路经济带破坏其基本思想,即恢复参与国的工业潜力,如若对中国进口不加以限制,则实际上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同样重要的是,如果寄希望于与中国的合作,俄罗斯就是在开始玩一个十分危险的、前景难以预测的游戏。问题是如今中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完全可以预见,区域内国家的新一代政治精英在未来可能会做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第一,北京发展互惠投资项目的战略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避免讨论伙伴国的内政问题。这使得中国成为较有吸引力的国际合作伙伴。第二,中国坚决执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有别于俄罗斯的是,中国不要求控制政治决策的过程,不强制要求实行政治一体化。有别于美国的是,中国不会就政治现代化和内部改革进度问题向中亚国家领导人施压。第三,中国主要控股参与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对区域内国家经济而言重要的项目,其数量正在扩大,区域内国家从中国的贷款量也在增加,这使得他们做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别无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本身对这些项目就很感兴趣。这些项目的落实,不仅预示着区域内国家过境费收入和投资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增进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交通联系。第四,与欧亚经济联盟不同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有了资金保障。欧亚一体化思想听上去当然更加令人志得意满,但美妙的思想不能代替钱,欧亚经济联盟既缺乏用于紧急需求的“短线资金”,也缺乏用于落实前景看好的项目的“长期资金”。最后,中亚国家某些领导人的民族利己主义思想以及为追求地缘政治、经济和个人利益而“同时吃几家奶”的思想,也存在很大风险。

如果中国开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亚国家就有可能通过与莫斯科或者华盛顿的接近来抵消北京的积极性;莫斯科和华盛顿总是乐于利用中国的外交失误,抵消北京扩大影响力的努力。但完全可以预见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一旦出现问题,中亚国家的政治精英(尤其是新一代政治精英)就可能会做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当然,俄罗斯也是一样,结果难以预测。

(陈余译,李中海校)

(责任编辑向祖文)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