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下水“世界最大”核动力破冰船 北极正在变得“热起来”
俄罗斯“乌拉尔”号核动力破冰船(图片来源: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
【俄罗斯龙报网】5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3万吨巨兽--俄罗斯“乌拉尔”号核动力破冰船在圣彼得堡下水。负责建造该船的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造船厂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
中新社报道,按照俄传统,一瓶香槟酒被摔碎在破冰船舷上,以表示对“乌拉尔”号的祝福。随后音乐响起,在现场近千人的欢呼声和掌声中,“乌拉尔”号破冰船沿着倾斜的轨道,缓缓滑入海中。下水后,该破冰船将在海上继续完成剩余部分建造,预计将于2022年正式交付使用。
“乌拉尔”号是俄罗斯正在建造的第三艘22220型破冰船,其余两艘“北极”号和“西伯利亚”号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下水。
相关数据显示,俄罗斯22220型破冰船长约17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可破除3米厚冰层,是世界上动力最强大的破冰船之一。
据塔斯社消息,俄罗斯中央银行25日宣布将为22220型破冰船发行纪念币。
“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图片来源:俄罗斯国防部)
美国和北约在北极与俄罗斯开展军备竞赛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英国前国防大臣威廉姆森、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斯卡帕罗蒂,曾多次表示“对俄罗斯在北极军事影响力日益增长感到担忧”。另外,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宣布,将更新该国海岸警卫队的舰船。在不久的将来计划建造18艘大型战舰,总计耗资117亿美元。
北京参考消息网援引俄罗斯《独立报》报道,目前,美国拥有一艘1976年建成的“北极星”号重型破冰船和一艘2000年下水的“希利”号中型破冰船。根据美国海岸警卫队网站上公布的数据,美国计划再建造三艘破冰船,其中第一艘将在2023年建成。它们将与盟国海军一起控制整个北极地区。
对于美国和北约的指责,俄方指出了其近些年在北极的动作:
北约在北极地区开展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北约在北大西洋建造潜艇后勤保障设施;
美国海军陆战队部署在挪威境内的士兵数量从350人增加到700人,并在挪威一个空军基地部署了海军一支“海神”巡逻机中队;
挪威北部正在建造“地球仪Ⅲ”雷达站;
巴杜福斯、埃沃内斯、巴纳克和吕格等机场都在进行现代化改造;
供美国海军核潜艇使用的罗特松港也在升级改造;
美国空军“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和英国空军“哨兵”侦察机在巴伦支海正在常态化。
俄军事专家奥列格·施韦德科夫表示,为了充分应对现有和可预测的威胁,北方舰队会继续执行国防部关于2020年前提高驻北极军力的综合计划。所有这些举动都将成为阻止在北极动武和爆发军事冲突的遏制因素。“
施韦德科夫强调,俄方措施是防御性和威慑性的,规模远远比不上北约在北极地区扩大防御能力的水平。”
北极航道(图片来源: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
北极为何重要?
上海《文汇报》报道,北极地区为何对人类的未来如此重要,北极圈论坛主席、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变薄,一些航道的经济性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能改变地缘政治版图。
比如,从普通地图上看,美国阿拉斯加和冰岛距离非常遥远,但实际上如果拥有新型破冰船,从阿拉斯加经北极航线到达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航行时间比通常的航线能缩短10天,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格里姆松表示:“回顾历史,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给人类政治版图带来巨大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北极地区的北部通道将产生巨大影响力。”
第二,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尤其是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丰富,这对东亚国家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据报道,2017年12月,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在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正式投产,随后液化天然气通过破冰运输船运往中国,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典范之一。未来五年,俄罗斯亚马尔将成为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基地,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能源版图。
第三,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海冰情况对人类意义重大。
今年2月,北美地区遭遇极端严寒天气,美国芝加哥最低气温达到-32℃;加拿大多伦多被超强暴风雪袭击,数十万人受灾。罪魁祸首就是位于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不稳定,导致通常聚集在北极的冷空气南下。因此,对北极地区气候的研究能对北半球的极端天气进行有效预警和防范。而北极海冰的融化,将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这对于全球沿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此外,北极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且没有遭受污染,未来也是开发北极的一大动力。
格里姆松认为,正因为北极地区如此重要,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到北极事务之中。现在,北极理事会只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八个正式成员国,其他国家均为观察员国。按照北极理事会章程,观察员国并没有发言权,这是不可持续的。而北极圈论坛邀请中国、德国、日本等观察员国参与,甚至在这些国家举办分论坛,让他们有机会在北极问题上发声,这一模式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成功。
(编辑: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