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蒙旅游合作将带来哪些利好
从历史来看,旅游合作是中蒙俄三国地理相邻、关系深化的结晶。俄罗斯、蒙古均与中国接壤,边境线总长度超过9000公里。中俄拥有边境口岸22个,中蒙拥有边境口岸13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不断得到发展,从“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1990年以来,中国就一直保持着蒙古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的地位。2014年,新兴大国关系的建立,为旅游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前提。
从现实来看,中俄蒙旅游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理念的生动体现。旅游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推动区域一体化发挥重要作用。中俄蒙三国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方在旅游市场、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各有优势,合作的潜力和空间较大。可以说,中俄蒙旅游合作能够推动三国国家战略对接,是实现区域发展互利共赢的重要渠道。
从体制机制来看,中俄蒙旅游合作正在创新“一带一路”合作的形式与空间。市场互访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推动三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目前中国是俄、蒙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俄、蒙分别位居中国第五和第七大客源市场。大量的客源往来也将为三国间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奠定现实的客源基础。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间旅游业合作常态化机制的建立。三国对于成立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的支持,对“万里茶道”国际旅游品牌共同打造,均表明中俄蒙的旅游合作将会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合作,向包括营销、产品、投资等在内的产业层面的深度合作过渡。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意向,标志着三国将在旅游签证、购物免退税、人民币离岸金融、投资门槛降低、审批程序简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政策创新。因此,中俄蒙旅游合作将在区域合作环境改善、关系优化、协调机制健全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模式探索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旅游合作有着启示与借鉴意义。
在人文交流领域,中俄蒙旅游合作有助于推动包容性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内容中,“民心相通”是基础。每年超过500万人次的跨境旅游交流规模,能够加深中俄蒙三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消除宗教基础、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结构性差异认知,进而夯实中俄蒙合作的社会基础。以旅游为代表的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形式还有助于弱化西方社会、俄蒙内部不同政见对于三国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读。会议期间举办的中俄蒙青少年夏令营开营仪式,标志着对于加强三国青少年交流的重视。可以预见,后续的系列活动将使三国青少年的联系更加积极与紧密,深化相互的友谊和理解。因此,旅游合作将成为增进三国民众相互了解的桥梁、促进地区和平合作的平台。
首届中俄蒙旅游部长会议是三国合作的里程碑。在未来的合作当中,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以及创新性的市场举措,必将持续推进中俄蒙旅游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并促进以中俄蒙为核心,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共同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