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贸要闻

马忠明委员:把甘肃土豆卖到俄罗斯

发布时间:2016-03-15

  \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 已经做了30多年农业专家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马忠明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变成一个商人。“准确的说,是推销员。”他用浓重的甘肃口音说,“我想把甘肃的土豆卖到俄罗斯去。”

  甘肃是我国土豆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约有100亩,年产量约200万吨。干旱少雨的砂质土壤中结出的土豆淀粉含量高、糖分高,口感绵软,质量非常好。“我们甘肃的煮土豆、烤土豆,饭吃得再饱的人都会忍不住再吃一个,美得很!” 马忠明自豪地夸起甘肃土豆,那神情,就像一个优等生的家长在夸自己的孩子。

  “我们甘肃还有150万亩玉米,年产种量约5.8亿公斤以上,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需求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和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也是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马忠明对甘肃的农产品优势了然于胸。但这些好东西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因为加工能力薄弱,土豆、玉米只能就这么卖了,而且也卖不出好价钱。”

  现在,马忠明把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上的国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西走廊作为新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在对中西亚国家的合作和贸易往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建议在河西走廊建立“一带一路”名优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将甘肃省河西走廊建设成为我国内陆河流域有影响的名优特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名优特农畜产品的出口,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据马忠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目前已有个别企业将土豆、蔬菜等生鲜食品出口到俄罗斯,很受当地人欢迎,但信息汇集、物流运输等制约了农畜产品走出去的步子。他建议建立名优特农畜产品的大数据云平台和商贸中心,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机遇,建立物流中心和网上交易平台,加强市场预测,加强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帮助名优特农畜产品迈出国门。

  “甘肃是个穷地方,但我们甘肃也有宝贝。”马忠明说,“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三西”建设以来,甘肃河西五市建成了河西商品粮基地,利用全省19%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省32%的粮食和70%的商品粮,为解决全省粮食自给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相信,只要深挖潜力,我们还能继续创造奇迹。”

   代表委员小资料:

  马忠明,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生,甘肃民勤人,无党派,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