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人在中亚——记哈萨克斯坦福建闽北基金会会长徐勇生

玻璃壶中的老白茶,在沸水中欢乐地舞蹈,随即,一股静谧的柔和,清淡中略带甘甜的滋味蔓延开来。此刻室内,气氛和谐、谈吐有序。从中亚地区归来的一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正笑容可掬地和家乡友人围坐在一起。他,就是哈萨克斯坦福建闽北基金会会长——徐勇生。
不久前,徐勇生回南平延平区探亲,期间到访南平市外侨办。“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离家打拼25年,他经历诸多风风雨雨也不曾伤怀;却在此刻,家乡的一杯白茶,令他娓娓道来。
赤子之心 外出闯荡
上世纪90年代,爱拼敢赢的徐勇生,毅然放弃家乡优渥的生活,勇敢地踏出国门,边留学边寻找商机,期待出人头地。1992年他乘坐火车从北京到沈阳至满洲里抵达俄罗斯莫斯科,“在火车上度过了6天6夜,只靠泡面充饥。大概这辈子,再也不想吃泡面了。”他感慨地说。听闻皮夹克服装畅销,他和同伴们携带了20多件中国制造的皮夹克运到莫斯科,在莫斯科寒冬雪地里摆地摊,换取学费、生活费、房租等开销。偶然的尝试,竟让他们尝到了销售的甜头,他自信满满。
初次出国,人生地不熟加之生意和学业需兼顾,一天他整理行李时,发现护照丢失,徐勇生万分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生怕被遣送回国。但他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与大使馆多次周旋后,他的诚意和韧劲感动了大使馆。3个月后,他拿到了大使馆颁发的新护照。这一次,他倍加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异国梦,他深知:一定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闯出个样来。
诚信做人 贸易互通
凭借着较好的语言天赋,徐勇生开启了疯狂的自学俄语模式,很快地融入当地。小生意可以维持他在外留学的正常开销,也萌生并坚定他从商的信念。通过市场调查,敏感的他发现中国轻工业突飞猛进,而俄罗斯则以重工业为主导,矿产、石油、牛、羊等资源较丰富,他便开始购置商铺,从事中国电子表、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销售,慢慢地走上国内小商品贸易批发的生意之路。
1993年徐勇生抵中亚第一大城——阿拉木图,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闽籍侨胞之一。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的金融、教育、贸易中心。据徐勇生回忆,当时闽籍侨胞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整个哈萨克斯坦大约有300-500人,主要来自南平和莆田仙游。闽籍侨胞以对外贸易为主,而今也依然如此。他发现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在产品方面可以互补,前些年,他从中国进口,出口销售至哈萨克斯坦及国外,这些年中国产品需求大大增加,他便开始转从哈萨克斯坦进口销售至国外。
“人无信不立。”他说,做生意最重要是讲究诚信,一路走来,徐勇生先后担任新疆明隆大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新疆福建联合企业会副会长、新疆乌鲁木齐南平商会监事长。不论是商品贸易、房地产、沙发、家具等不同领域,虽经历风风雨雨,但在商海上的起起落落,他从不言弃,侍机待发。
中哈友好 互通有无
2017年6月7日-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4年里,他3次访问哈萨克斯坦,媒体称,如此频繁访问为中哈关系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哈关系及双方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徐勇生说,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切交流,都能感觉到中哈关系越来越好。他的心里也更加安心。中哈友好、和平、稳定发展,也让海外游子无比欣慰与自豪。徐勇生说,这些年他也受邀回国参加了不少活动,“2006年时,我组织了10多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去了厦门和武夷山;还邀请社团会员连续参加多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活动。”徐勇生说,“我们国家这么好,对侨胞这么重视,举办了这么多大型的活动,每个都非常成功。我很骄傲。”
千百年前,伴着驼铃声,亚欧大陆的商贸之路被打通,历史被改写;21世纪,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两国的经济合作更为密切,更多中国专家和工人以移民的身份进入哈萨克斯坦。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于2004年国家批准成立,是中哈两国元首达成共识的国家战略项目、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乘着政策好、优惠足的东风,2012年起,他会同5位闽籍侨胞在霍尔果斯边境口岸特区,投资旭阳国际商城,合计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
如今,游走半生的徐勇生,依然神采奕奕、乐此不疲地奔波、交涉于各会场、生意场。用他的话说:“感觉自己还年轻,还可以继续“折腾”。有人说,“哪里有海,哪里就有福建人”,而在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这里不靠海,也依然有重情重义、敢拼爱赢的福建闽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