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提质升级 共促欧亚大陆发展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7月3日-4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第六次到访俄罗斯。如此频密的高层会面,以及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会晤等外交场合上在多个议题上的持续紧密合作,足以说明两国政治关系之紧密和在彼此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普京总统时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全力把两国关系发展好、维护好。
美国总是从古典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来理解中俄关系,即把中俄的接近理解为两个次级国家合作对抗超级大国的行动,一种权宜之计,缺乏长远合作的理由。事实恰恰相反。地缘政治学虽然认为地理上接近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形成对抗,但决定地缘政治关系的不仅是地理因素,其他的外部环境、政府因素、经济因素、战略设计、社会结构、文化因素等,都可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俄之间的长期伙伴关系,就是来自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俄罗斯人看来,“欧亚”(Eurasia)这个词指的就是俄罗斯,除此别无所指。作为横跨欧亚大陆,融合了欧亚数百个民族而形成的沙皇俄国和前苏联,甚至现在领土面积已经大大缩减的俄罗斯,都是世界上领土最广阔并横跨两洲的大国,都有资格自称为“欧亚”。俄罗斯对于欧亚的认知,暗示其对于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负有重大的责任。
不过,欧亚大陆现今正是地缘政治风险的聚集之地。欧亚大陆由西向东,从西欧、中欧、东欧,一直到俄罗斯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南缘、中国和蒙古、东南亚陆上五国和海上六国、绕过朝鲜的韩国和日本,形成了一条分割欧亚大陆南北的“稳定弧”。在弧线北部,基本是政治上较为稳定的国家,经济和安全上都较有保障。而在弧线南部,则聚集着世界上最剧烈的政治冲突。
俄罗斯领土面积虽大,但经济规模较小(GDP仅相当于广东一省),除军事工业外其他产业的国际份额也不大,要保持大国地位和承担欧亚大陆稳定的责任绝非易事。近年来,俄罗斯在中亚和东欧频繁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正是其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下降的表现。硬权力的过度应用恰表明软权力在衰退。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力量施展,在中亚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甚至要保持其在欧亚大陆的大国地位,都必须寻求中国的帮助。
中国对俄罗斯的合作,也有超越经济层面的考量。在中国经济已达世界第二经济体地位、中国的能源来源也已多元化的背景下,中俄之间的合作,首先是出于安全利益上的相互需要。作为世界上第二、第三大军事强国,和平关乎彼此的生存,除了合作别无选择。此外,中国西北边疆的稳定,“一带一路”倡议的拓展,也必须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整个欧亚大陆的稳定和两大国的安全,都取决于对“欧亚稳定弧”的守卫。如何使战乱因素被压制于弧线之外,是中俄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所在。普京在十几年前就曾经提过欧亚“稳定弧”的概念,说明他非常清楚中俄合作之于欧亚大陆稳定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上,大国合作谋求地区政治稳定的最近例子,就是法德结盟而带来的欧洲共同体,欧洲由此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转变成为世界上最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地区。如今,地缘政治时代重临,欧亚大陆若要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中俄友好关系是关键所在。
在安全利益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中俄两国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的成果正在取得极大进展。迄今为止,中俄两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等国家级大型人文活动,每年几乎都有中俄友好的政府推动计划。在政府的积极介入下,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更为频密。201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695亿美元。这些经济和文化交往使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立体化。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相互助力各自发展振兴、共同促进地区及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中俄关系已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随着习近平主席此次访俄行程的展开,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下,两国关系内涵还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而俄罗斯则试图打造“欧亚经济联盟”。两种战略之间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可以相互打通和对接,促使互利共赢。更重要的是,中俄合作可以让“欧亚经济大走廊”获得更多安全上的保障,从向内收缩的“稳定弧”,变成向外延展的“发展弧”。从这个视角来看,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合作不但会成为欧亚大陆和平发展的压舱石,更可以通过彼此在安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治理完善,为世界注入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