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贸要闻

中俄经济贸易步入"新次元" 合作升级构筑新通道

发布时间:2017-06-15

    对俄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俄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但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彼此合作意愿强烈但进度缓慢等,依旧是绕不开的现实尴尬。

  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俄罗斯也同样面对。于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力推的“欧亚经济联盟”,一直在积极谋求融合对接。

  新经济趋势下,中俄双方又该如何有效发挥互补优势?双方贸易萎缩表象下潜伏着什么样的质变?昨天,在第四届中俄经济合作与“一带一盟”对接高层智库论坛上,中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并肩而坐,一起探讨破题之道。

  中俄经贸步入“求质重效”新次元

  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猛增到953亿美元,年均增幅超过70%。2011年中国首次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一直保持至今。不过,2015年后出现萎缩。

  “这主要受石油价格的大幅下降、俄罗斯卢布贬值等影响。是偶发因素造成的,不可能成为常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孙志明指出,经过两年多的调整,目前石油价格、卢布汇率已基本稳定,中俄贸易逐步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2016年,中国对俄贸易增长1.89%,已经见底回升,将进入一个“新次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程亦军分析后发现,中俄双边贸易规模萎缩只是表象。“这一时期的实际货物量并未减少,许多品种还有所增加,只是因为商品价格下跌导致贸易额下降。”程亦军说,中俄双边贸易结构不断改善,相互提供的高新技术商品数量明显增加,其中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35%。

  多年来,中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16年,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4.13%。其中,俄罗斯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8%,自华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20.9%。

  程亦军分析,过去十余年中俄经贸合作最突出的特点是规模持续扩大和速度不断加快,未来十余年突出特点将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大项目+高科技”破题最有效最务实

  地处中国对俄合作最前沿,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不断扩大,但整体上仍存在投资额小和带动性差等问题。程亦军认为,加强生产型和科技型项目的合作,是迅速提高中俄经贸关系水平和规模的最有效、最务实途径之一。

  在这方面,东北具有先天优势。

  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大型项目,许多落户在东北。虽然有些项目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相关企业在经营和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田永祥认为,这些企业与俄方具有“亲情”关系,容易对接,让双方开展大项目合作充满潜力。

  “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相类似的企业中,选择具有合作基础的项目上发力,把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等作为大项目合作的突破口,不失为中俄展开大项目和科技合作的有效途径。”田永祥认为,东北地区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可促进传统产业更新换代,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

  专家与人才的智力支持,对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推进将起先导作用。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戚文海认为,两国应尽快联合成立由经济、科技、能源、农业、矿业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中俄经贸经济合作专家委员会,将有助于推动开展从合作研发、创新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科技合作。

  通道建设是“一带一盟”对接“优先项”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等国也提出“欧亚经济联盟”构想。目前,中俄两国全方位合作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此基础上,两国高层提出“一带一盟”对接。论坛上,专家认为当前“一带一盟”对接亟待解决的是通道建设。

  “目前,俄罗斯运输干线和边境运输通道的现状阻碍了中俄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A.B.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实现中俄经贸关系密切发展,应优先推动俄罗斯境内和中国东北交通基础设施。其中,对贝阿铁路干线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现代化改造,将激活双方边境企业活力,更将有效扩大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联系。

  完成西伯利亚集装箱大桥“欧洲—亚太”项目,则是将俄罗斯远东纳入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步。事实上,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不仅可以畅通与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东西伯利亚的贸易往来,未来更将在与东欧国家的货物周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目前西伯利亚大铁路出口已经使中国东北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新西伯利亚州这两大生产和消费中心对接。“滨海1号”国际交通走廊连接了黑龙江省与远东港,货物能运输到中国的南方港口。“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为中国东北省份提供了途经滨海边疆区到日本海、日本港、韩国和其他国家距离最短的出口。

  乌拉尔经济管理与法律学院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研究所所长涅斯捷罗娃指出,通过建立共同的工业货物运输物流平台综合服务体系,将从体系上确保中俄陆路、海路、河运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